首战便告如此大捷,康熙自然龙心大悦。
快速挺进的同时,还大力招抚。
言若有之前被噶尔丹与策妄阿拉布坦叔侄裹挟着与朝廷做对的,如今若能弃暗投明,朝廷愿意既往不咎。
能转而为朝廷利刃,出力讨逆者重赏。
绞杀策妄阿拉布坦者,布衣封候。
等几十万大军汇合,策妄阿拉布坦那边原本就低迷的士气更加雪上加霜,甚至人心思变。
毕竟这会子的策妄阿拉布坦可不是历史上蛰伏了二十来年,把噶尔丹旧部完全收服的他,整个准噶尔部说一不二的汗王。
康熙也不是晚年倦怠政务,国库空虚,八旗战斗力……
呃,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的时候。
如今的康熙才四十有三,正是年富力强,雄心壮志的时候。
朝廷通过跟蒙古各部的商业往来,兴修水利、广种土豆等措施后。
国库私库都满满登登,还有胤禟跟瑚图里宜敏比捐的百万两白银。
军备十足,粮草供应充分。
最最紧要的是:那次带着两个宝贝孙女阅兵,误打误撞发现了八旗兵的弊端后。
康熙就改了相关制度,裁掉了老弱残兵,大大增加了八旗兵战斗力。
如今的八旗兵,就算没有当年旗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骁勇,但也相差无几。
不然,胤禔所带之兵也不能那么顺利地就让策妄阿拉布坦吃了那么大的亏。
差点儿在乱军之中,成了胤禔的俘虏。
此消彼长之下,策妄阿拉布坦那边甚至有人开始敬进良言,劝他不如考虑道歉然后和谈。
毕竟,清廷皇帝亲至,几十万大军压境。
甘肃、青海等地还随时都可能被调过来更多兵马。
唐努乌梁海、额济纳土尔扈特等部也都跃跃欲试着。
随时准备扑上来,恨不得啃掉他们的血肉跟清廷示好。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之际,大汗便隐忍一二又何妨?
汉人怎么说来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等清军撤退了,乌鲁木齐、哈密等地自然也就光复了。
咱们韬光养晦些年,等康熙老了,诸皇子龙争虎斗时,再求渔翁之利不晚……
策妄阿拉布坦几经思索,痛苦了好几日,终于还是同意了这个决定。
但是……
自从他狼狈逃窜的那一刻起,主动权什么的,就已经不掌握在他手里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