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先帝为长公主修建芙陵的时候,刚做父亲的我还去挖过地宫,搬过石砖。
这一转眼,我已经是爷爷了。
二十四年了吧?二十四回春,芙陵前池的荷花盛开了二十四个夏,端陵的枫叶也红了二十四个秋。
前些天我正和守芙陵的老头喝着酒,一个要被流放到荒蛮的皇子押解经过这里。
先祭拜了先帝,还想要祭拜芙陵,那押解他的士兵怎么也不同意。
于是他只好在山门口跪下来,嘴里念着:&ldo;姑姑,骥儿此去,生死由命。
落得如今下场,是骥儿不如人。
辜负了姑姑的养育和教诲,来世再报答姑姑。
望姑姑安息。
&rdo;说完重重磕了九个响头。
他的额头磕破了,血都浸到了石板fèng隙里。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大风大浪里起伏,哪里有我们做太平盛世里的老百姓的好?这些年我跟着儿子媳妇过着舒适的生活。
每天喝着小酒,坐在村口的大橡树下,望着远处的帝王陵墓,给孩子们讲几个前朝名人的故事。
村里那个年轻的教书先生对此很是不屑,说我讲的都是野史。
可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头子,管它野史正史做什么?这天我多喝了几杯酒,又坐在橡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
&ldo;咱们村可以看到的这两座陵啊,也有个故事。
&rdo;我说,&ldo;我当初给修那公主陵的时候啊,和监工的大太监成了酒友。
后来他告老还乡,路过我们村,和我一起喝了一晚上酒。
醉了,他告诉我,说那公主陵啊,凤棺里放着的不是人而是骨灰。
而且这骨灰只有一半。
另一半到哪里去了呢?他说啊,是被先帝装进一个小檀木匣子里,一直放在身边。
不用想也知道,先帝下葬的时候,把这匣子也带下去啦……&rdo;&ldo;道听途说!
&rdo;教书先生又过来指责我,孩子们畏他,一哄而散。
他神色凝重地对我说:&ldo;大爷,祸从口出,切莫议论帝王家的是非。
&rdo;我依旧摇头晃脑地品着杯里的酒,他长叹一声离去。
这个叫王筹的年轻人是杨相去世,杨家被抄家那年来到我们村子里的。
那天他身上还带着伤,奄奄一息,是给我小侄女藏在自家柴房养的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