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俺们进化成了“国家贩奴”
。
这是进步,巨大的文明进步。
至少,朝廷知道这些匠工可以当钱用。
以前,他们的地位如草,可以任意赠送任意盘剥任意践踏。
“奇淫巧技”
值钱,这是跨时代的进步。
它颠覆了一切圣贤经典。
心事一了,司马昱兴致勃勃:“听兵部说,辽汉进贡的兵器具装都很不错,奈何全不符合制式,这么多天了,兵部搞清用途了吗?深源(殷浩字)打算如何赏赐玄子?”
玄子是桓温的字,后来为了避讳,史书将他的字改为“元子”
,正如蔡昭姬最后被改名为“蔡文姬”
一样。
当然,这种改名没经过他们本人同意。
可他们有权表示意见吗?他的名字,他无权作主——这就是历史。
不过,在桓温活着的时代,谁也奈何不了这个军阀,所以这时他的字还是“玄子”
。
“辽汉进贡上等斩马刀(鹰刀)十柄,上等宝剑十柄”
,殷浩恭敬地回答:“此外,他们还进贡钢盾(鸢形盾)300付,皮盾200付,一等宝剑200柄,一等横刀200柄,长矛200杆,大食甲50付,大秦甲(罗马甲,亦即板式铠甲)10付。
装备一个幢绰绰有余,但……”
“‘但’什么?”
殷浩苦笑着说:“辽汉国进贡的斩马刀不直,都是弯的,上面还阴铸(冲压)着一头鹰,似乎是辽王的将军徽号。
而进贡的宝剑则短了数寸,有的还弯弯曲曲,不知所谓;进贡的盾牌也奇形怪状,钢盾上圆下尖,后面是两个把手,不知如何握持。
至于具装,北人身材高大,南人所不及也。
他们进献的具装号码都太大,我朝上下难得有将领穿上合适。
最古怪的是皮盾,它说圆不圆,类似蝠形,上下有两个缺口,背后有三个把手,中间的把手竟然能随意转动。
兵部官员偶然发现,这中间的把手竟然能随意折叠倒卧,这样的盾牌,臣实在不知如何握持。”
“具”
是晋代对铠甲的称呼,一般他们把铠甲都称为“什么什么具”
,这个词来源于苏美尔语,后传入中国,因口音不同衍生出“铠”
与“甲”
这些读音(中国方言较多,同字不同音的现象可持续到21世纪),又通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至21世纪仍把铠甲称为“具”
。
而中国在唐代,铠甲还称为“具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