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itle"
>第124章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经过一夜的编写,周兴嗣的《千字文》也终于只剩下了最后的八个字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
而在走过数年的编写历程之后,笔者的解析也即将走到完篇的时刻了。
面对这最后的八个字,笔者仿佛与作者体味到了写作的艰辛和完篇的轻松与欣喜。
《千字文》,一千个字,每一个字的编写都承载着周兴嗣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以及对文字艺术的执着追求。
而笔者最担心的便是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千字文》的事迹内涵,掩盖了这篇千古奇文的耀世光芒。
我们还是先从文字开始解析,从“谓语助者”
讲起。
这里的“谓语”
不是我们课本上讲的主语、谓语的谓语,这是两个字并非一个词。
课本上的谓语是对主语动作状态或特征的陈述或说明,其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经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来充当谓语动词。
我们下面就把该段解析一下。
我们先说“谓”
,其繁体字为“谓”
,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字形中从言胃声,言(讠)表意,古文字形体像张口伸舌说话,表示和言语相关;胃wèi)表声,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表示人说话时要先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再说出来;综合下来,其表达的意思是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再表达的意思,其本义是告诉的意思。
《说文解字》:“谓,报也。
从言胃声。”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说文解字注》:“‘(谓)报也。
’?(niè)部曰:报、当罪人也。
盖刑与罪相当谓之报。
引伸凡论人论事得其实谓之报。
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
如论语谓韶、谓武子、谓子贱子、谓仲弓、其斯之谓与、大学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是也。
亦有借为曰字者。
如左传王谓叔父、卽鲁颂之王曰、叔父也。
亦有训为勤者。
亦以合音最近也。
从言。
胃声。”
这里解释时又给人或事予以真实评价的意思。
《论语“》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