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只是国子监的四门学,李纲几乎发动了所有的力量来帮助柳叶,极力的推广《大唐周刊》。
确切的说,并不是推广《大唐周刊》,而是推广这一期头版头条之中的《三字经》。
长安城,兴华坊官学!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一千七百余县,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官学。
规模不一,大的可能承载上百人,小的估计有两三个人就不错了。
除此之外,乡间农里也有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塾。
大户人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家学。
这些教学地点,构成了大唐的基础教育网络。
像王积那种能够从蒙学阶段开始,一直教导到足以让人参加科举的先生,实在是太少了。
大多数官学,顶多是将学生教导到蒙学之后,开始初步试着撰写文章的水平,就要前往更大的城市,去更好的官学就读。
长安官学,在许多外地学子眼中,已经是学问的最高殿堂。
至于国子监和弘文馆...仅仅是梦想而已。
没有背景,想要去国子监和弘文馆读书,比登天还难!
二十岁的孙处约已经在长安官学教书三年了。
自贞观二年从国子监的四门学中毕业之后,他就留在了长安,相比于其他的同窗,他要幸运得多。
最起码,在等待科举的过程之中,不用来回的瞎跑,节约了大量路途上的时间。
而且,在长安官学中教书,还能积攒下不少人脉。
虽然这些人脉都来自于小门小户,大部分都是各级官府之中的吏员,但他在长安城里办事,要远比普通人方便得多。
孙处约怀中抱着一本《大唐周刊》,小心翼翼的来到教室。
里边坐着四十多个孩童,每个孩童都用充满希冀的眼神看着孙处约。
“见过先生!”
孙处约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日为师想给你们讲解一些不同的学问,咱们只有一本书籍,一会儿大家都随为师念,声音一定要低一些,万万不能大声!”
孩童们虽然不知道先生要干什么,满腹的疑惑,但还是遵从了先生的意思。
孙处约把《大唐周刊》翻到头版头条,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下边的孩童跟着小声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孙处约指着第一排,一个瘦小的孩子道:“你来给大家解释解释,你所理解的含义!”
瘦小孩童显得有些得意。
“先生考不倒我,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简直太容易了,就是说,人生下来之后,天性本来是纯良的...”
孙处约脸上的笑容更浓了。
夸赞了瘦小孩童一番之后,继续带领孩童们往下念。
每念一句,就要找一个人起身给大家解释一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