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了,激情已经褪去,记忆也开始模糊不清。
往事如镜花水月,纵然留下美轮美奂的残影,但要是走近去探究——事情记不全了、细节也对不上了,水中月影一碰就碎。
他有时候疑惑,在中国的事情真有那么美好吗?还是他因为生活不顺,经年累月将回忆改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只要细想,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诞之处。
王耀与他的交往从头到尾都浸透着虚伪和算计,王耀欺骗并利用了他,或许早将他抛诸脑后,他却深陷其中念念不忘。
即使找到王耀又能怎么样,他会去质问王耀当年为什么要骗他吗?这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可悲,明白自己确实从未被爱过。
回忆本就是主观而多变的东西,同样一件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主观感受来记住它,而这件事本身在发生的一刹那便流入奔腾的历史长河。
脚下是浑浊而真实的生活:他想要逃离的家庭生活、和女儿紧张的关系、无法理解的剧变中的祖国。
所有这一切让伊万把记忆改造成如今的模样,成为他寄托感情的精神故乡。
精神故乡的宝贵之处正在于我们永远都回不去,因此可以尽情声称它比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都更好。
我们因此相信这个世界上仍有一片净土,从而心怀光明地活下去。
不要试图回到那里,也不要去找他。
这是最明智的做法。
可娜塔莎不相信,她执着地认定伊万去中国是为了找王耀,说要是伊万去中国她就再也不认他这个哥哥了。
何况她的朋友和社会关系都在莫斯科,娜塔莎也不想离开这里去一个文化和语言都截然不同的国度。
伊万并非一定要得到娜塔莎的同意,尽管血脉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但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可当伊万回顾往昔,娜塔莎是唯一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人。
1993年底俄罗斯发生宪政危机,叶利钦强行解散议会,几乎要演变成内战;1994年政府颁布了新的经济改革方案,但经济仍然不见起色。
伊万明知俄罗斯的情况在一天天恶化,他不能把娜塔莎一个人留在这里。
伊万与中国的实验室保持联系,期间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去过几次哈尔滨。
伊万曾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待过两年,过去的友谊仍旧没有被遗忘。
一位旧识现在是系主任,他真诚地邀请伊万来他们学校工作。
伊万告诉娜塔莎,去中国就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了。
每次他去中国总会带些东西回来,最常带的是方便面,和其他零碎满满地塞一整个皮箱,回来还能换别的东西。
渐渐地娜塔莎也有些动心。
她犹豫许久,最终向伊万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说:“那你不要去上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