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

、“泪妆”

,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

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

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

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

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

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

,“白者可使再白”

,“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

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

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

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

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男朋友是恐游boss怎么办颠覆经典之黛玉传奇草长莺飞鲲而肥有病吃糖抓鬼,我们是认真的炮灰不想做万人迷[快穿]现在,只想你陪我亲爱的神明啊!霸皇诱冷妃+番外和离后与前夫重生了我绝症后精神多了惟情天下醉禛不过黛玉心文微光情人悄悄爱+番外黛玉别嫁夏油今天攻略咒灵了吗傻子医仙女友是怪物怎么办[gb]怀上鬼胎后我拜上道教孽世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