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
而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土耳其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
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罗斯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
此时的俄罗斯浑然不知即将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罗斯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
法皇拿破仑三世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罗斯全权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
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
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
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
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且这次还有法国的支持。
奥斯曼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
俄罗斯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
1853年10月16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英、法为保持并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
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1853年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
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
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罗斯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
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
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
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大史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