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娘耽误家里的工分,家里还有待产的嫂子,姜锦就提出每个月给娘三十块钱,就当雇着她了。
反正他们每个月有七十多块钱的收入,平时吃饭花钱又不多。
戴红英推了半天,好歹的接受一个月二十块钱。
戴红英是个嘹亮的,直接跟儿子说:“我知道伺候你妹子是亏了你媳妇的,可是,你妹子这个样子,我们不能不管。
陈家又是个指望不上的。
你回去和你媳妇说,你妹子一个月给娘二十块钱,管吃。
这比上班的都强了。
这二十块里,我给你媳妇十块,归她自个儿花,让她自己多受点累,她要是不愿意,我就拿这钱替她雇个人伺候她。”
娘伺候妹子,姜槐是一点儿也没意见,娘给媳妇钱,他也没觉得有啥,反正都是一个家里,在谁手里也一样。
姜槐才不操这个心。
最后揣着娘的懿旨、提着姜锦给家里人带的大包小包回去了。
因为陈宵的电报,姜家人都以为姜锦这是意外早产了,直到姜槐回家,才知道是因为陈宵转学了,戴红英得陪着姜锦生孩子做月子。
姜锦还有四十几天才到生的日子,再她养月子又得一个多月,戴红英一时半会的回不来。
姜大山和姜槐当然不会有想法,即使是赵秀芳,因为那十块钱,也只有高兴的。
婆婆不在家,虽然少了个干活的,可上头也少了个压着自己的。
何况一个月十块啊,她长这么大,手里还从来没有超过两块钱的时候。
乡下的女人,哪里有那么娇气,到生产的时候,让娘家娘来伺候几天,多少给她个几块,她没有不愿意的。
赵秀芳倒是希望戴红英多呆些日子才好,以后不回来都不要紧。
另外十块钱不也是给她和槐子攒着?反正姜家就姜槐一个儿子。
再看姜锦给捎回来的东西——新的柔软的细棉布,麦乳精,干虾皮儿——都是乡下没有的好东西。
这以后她孩子的衣服,还不都归了自己的孩子?这又是一大收入。
赵秀芳喜滋滋的。
于是,皆大欢喜。
☆、平安产子戴红英是个痛快嘹亮的,还自来熟,充分发挥咱中国农民的朴实热情,在大院里,见谁也打招呼,跟人家聊得上来。
来了没几天,院里的那几个向来严谨的不爱凑堆的老头老太太,都跟戴红英成了能站在上广场上拉闲话的街坊了。
董医生也是个外冷内热的,这来了个同龄人,本来存着交好的心,很快就和戴红英聊到了一块儿。
多了戴红英,这学院家属院这边倒像多了很多人。
打破了以前的冷凝。
其实,也是他们现在处的时局好了一些,政治上没有那么严苛了,相互之间的防备就少了。
戴红英的到来恰逢其时。
戴红英不但是个热情的,也是个闲不住的,姜锦家没什么活计,她闲着发慌,就开始给人做鞋子。
做布版的旧布是董医生从家里拿来的旧床单、破衣服。
她一下子打了好多。
要知道,在乡下,这么好和布料,哪里舍得做鞋底子哟。
现在好了,布版好,鞋子做起来也快。
她给董医生做,陈副院长做,给乔院长做,给邓主任做,给张卫国做,甚至连陈安国都有,这也是当哥的不是?戴红英的思想挺朴素的:我对人家好,人家就对我闺女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他们这样的军人,活动量大,动作幅度大,膝盖、脚,多多少少都有损伤,成天再穿着硬挺的军靴、不太透气的胶鞋,也是不舒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