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十八章:风水故事,古井清泉
古井清泉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有一个名为桃源村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峰峦环抱,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山峦犹如绿色的波涛,绵延至天际。
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前蜿蜒而过,溪水潺潺流淌,仿佛在演奏一首轻柔的田园乐章。
村子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白墙黑瓦的房屋,袅袅炊烟从烟囱中升起,给整个村落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的气息,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隐匿在山水之间,不染尘世的喧嚣。
村子的中央,有一口古老的井,犹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伫立了数百年。
据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回忆,自他们记事起,这口井便已然存在。
井口由一块巨大的青石凿成,历经岁月的打磨,表面光滑而温润,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井沿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绳索勒痕,那是一代又一代村民取水时留下的印记,见证着村子的发展与变迁。
曾经,那汩汩涌出的清泉,如同一首永恒的生命之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整个村子,古井边便热闹起来。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挑着水桶,步伐轻快地来到井边,熟练地将水桶放入井中。
随着“扑通”
一声,水桶被满满的清泉填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新一天的期待。
女人们则一边洗衣洗菜,一边唠着家常。
她们手中的棒槌有节奏地敲打着衣物,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孩子们也在一旁嬉笑玩耍,他们有的蹲在井边,好奇地张望着那深不见底的井水,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有的互相追逐打闹,清脆的笑声回荡在古井周围,为这个宁静的清晨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那时候,古井清泉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村子里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中心,承载着村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口古井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原本汩汩流淌的清泉,流量逐渐减少。
起初,村民们并未太过在意,以为只是暂时的干旱所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泉水越来越少,到后来,竟然完全干涸了。
井壁上原本湿润的青苔变得枯黄干裂,仿佛一位垂暮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井底只剩下一些浑浊的淤泥,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腐臭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随着古井清泉的干涸,村子里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各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
农田里的庄稼因为缺水而逐渐枯萎,原本翠绿的麦苗变得枯黄干瘪,在微风中无力地摇曳着,仿佛在向村民们哭诉着自己的遭遇。
村民们辛苦一年的劳作眼看就要付诸东流,他们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村里的牲畜也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水源而变得萎靡不振,往日里欢快的叫声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声声低沉的哀鸣。
甚至连村里的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因为水源的匮乏,邻里之间时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
曾经和睦的村庄,如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整个村子的运势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诸事不顺。
村民们对此感到十分焦虑和困惑,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希望能让古井重新涌出清泉。
有人在井底深挖,试图找到新的水源。
他们不顾井底的黑暗与潮湿,手持铁锹,一锹一锹地挖掘着。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泥土沾满了他们的脸庞,但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希望。
然而,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除了挖出更多的淤泥和坚硬的岩石外,并没有找到一丝水源的踪迹。
有人四处寻找水源,用扁担和水桶从远处挑水回来。
他们不辞辛劳,往返于村子与水源之间,肩膀被扁担磨得红肿,脚步也变得沉重不堪。
但这些努力都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