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剑录

尉迟咬金/著

2024-11-07

书籍简介

关于挂剑录: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拉开了宋仁宗赵祯与西夏景宗李元昊之间旷日持久的对垒大幕。北宋将领刘平三川口之战,因轻敌失误,奋战三日,力屈被俘。其养子徐硕亦奋力征战,但身受重伤被俘,幸得西夏郡主野利北笙相救,几经曲折回到大宋东京,却受到奸佞小人的陷害,被诬下狱。经历种种曲折,卷入朝廷的尔虞我诈、宋夏纷争征战、江湖的起伏不平。与野利北笙因各自的家国情怀,二人有斗争,有计谋,有陷阱,亦有联合,他们始终对对方心存感激,不论宋夏两国战火如何蔓延,各自都心怀一份正义和情谊。徐硕受宋仁宗赵祯嘱托,详查潜入大宋的西夏奸细,铲除朝廷内外奸佞,稳定边境军心,在调查中,他结交了狄青、阿坏、归石、华坤等一众好友,他们与他同生死,共进退。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战火的蔓延,徐硕才发现自己处于巨大的漩涡之中,想要抽身离去,已经身不由己。小说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夏三次战役的角度,描绘出这一时期,北宋的民俗风情、民族融合以及绚烂的文化文明。文章以平反冤案、收复金明寨、铲除奸佞为主线,贯穿三场战役。展现出徐硕匡扶正义,身负家国重任,联合北宋文臣武将对垒西夏的悲壮故事。

首章试读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 延州道,东带黄河,北控银夏。山隘险窄,分支路线盘根错节。当下,这座被称为兵家要地的宋夏边境之城一片肃杀。刚刚下过雪,地上铺就一层薄薄的“白毯”。虽有阳光抚恤,却别带清冷。 在距离延州城百里开外的山道上,一支部队正在蜿蜒的路上疾行,因为天寒,士兵们重甲前行,一路呵出连串白烟,为首的将领四十岁上下,胯下赤色战马,一身银色衷甲,面色黝黑,左脸颊上一道疤痕并不狰狞,反倒令他多出几分威严。 在他旁边,是一位年约弱冠的副将,一袭缁衣战袍,袍子内隐约透出银色铠甲。这副将虽看上去年纪不大,但眉目间透出一股凝重之感,远远超出其年龄。 “爹,西夏兵精马壮,以10万之巨侵犯我边境,以我们区区万余骑兵与之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老将听闻此言,猛地回头,目光凌厉,“延州城告急,难道我们作壁上观,见死不救?” “万事需得谨慎为好。”年轻人并无惧色,依旧固抒己见。 “好了,此事不用商量了,即便是普通义士,遇到不平也仗义相助,何况国事?兹事体大,我等食朝廷俸禄,定当赴汤蹈火,以死报国。” 年轻人还想再说什么,老将做了一个阻止的手势,“硕儿,你要知道一个道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大丈夫行径。” “是,爹。” 老将不再说话,咬牙往赤马屁股后抽了一鞭子,那马顿感疼痛,猛地长嘶一声,及后诸将胯下之马纷纷响应,一时间,山道之中马嘶阵阵,士气高涨。 正在此时,迎面一骑如风而来,扬起滚滚尘土,连绵不绝。 马背上一黑衣男子,一看便知是善骑之人,远远看到部队便急勒马缰,稳稳停在大旗之下,黑衣男子翻身下马,跪拜于老将面前:“刘将军,小人是延州知州范雍麾下探子,范知州得知刘将军已与黄都监、郭巡检汇合,特命小的前来接应。” “范知州的消息灵通啊。”被称为刘将军的正是带队老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字士衡。在他身后的是鄜延路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诸将看到范雍部下,都露出...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