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4年6月,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外部公海,一艘外型特别的中国新型海试舰艇刚接受完一艘中国大型补给舰的物资补给。 这艘海试舰艇象潜艇比象通常舰船更多一些。除舰桥部分外,前后舰艇截面大致呈现纺锤形,俯视来看则整个舰艇呈现拉伸的细长纺锤型。水面到甲板不足3米,就是到整艘船的最高点——相控阵雷达顶端,也不过7.5米左右,加上吃水深度,整艘船高度在13米左右。而当相控阵雷达沉降到船体内时封闭时,整艘船看上去更象一艘形状特殊的潜艇。 甲板中部的舰桥也更象潜艇的指挥台。不过,舰桥中间的可沉降式多功能雷达以及前甲板上的垂直导弹发射装置和后甲板上可沉降式机库,清楚的表明这不是一艘潜艇,至少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潜艇。 这艘正在海试的舰艇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加强海军力量,进一步巩固、发展远洋海军优势,确保海上运输线不受外来势力影响而开发研制的新一代可潜驱逐舰。 该艘舰艇长度135米,宽度16米,吃水深度5.5米。空载水面排水量为5000吨,满载水面排水量7800吨,水中排水量9200吨。拥有可升降的对空对海综合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00公里。水下最大可潜深度600米;水下最高速度38节,水面速度48节。续航力在48节时为5600海里,22节时为12500海里。舰上有48个垂直导弹发射装置,携带对空、对舰通用导弹72枚,最小射程35公里,最大射程350公里;巡航导弹36枚,最大射程2200公里;鱼雷发射管6个,备有水下速度45节的533毫米高性能鱼雷36枚;激光近防系统8个。不过,由于还处于海试状态,舰上的武器装备中除少量为实弹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训练弹。此外,舰上还载有地效翼船、直升机、小型载人运输潜艇等设备。 该舰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装置,使全舰人员编制缩减为45人。全舰最大可容纳人员数量为90人。 数据乍看之下,似乎该舰吨位以及武器装备数量和30多年前的驱逐舰相差不大,可实际上该舰在外型结构、制造材料、火力系统、动力系统等各方面性能与以前的舰艇却是天差地别。 全舰通体采用新式钛、钼...